朱熹與白鹿洞書院的故事
白鹿洞書院以其講學授徒最早,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完備的書院。而其所以能馳名于天下,又與南宋著名的教育家、理學大師朱熹有關,尤其是與朱熹所制訂的白鹿洞書院學規密切相關。
朱熹(1130年—1200年)字元晦,號晦庵,福建尤溪人。他自稱“舊時,禪、道、文章、楚辭、詩、兵法,事事要學”,“無所不學”。由于他刻苦學習,又身居書院的環境,因此學業上進步很快,19歲時為進士。他還非常關心國家大事,曾向皇帝上書,提出天子以至庶人都要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主張。他的一生,除了部分時間從政外,大部分時間用在私人的講學和著述上。
1178年,朱熹被任命為南康軍太守。他關心教育事業,重建白鹿洞書院,并制定了院規。這是他任期內的一項重要工作。他認為辦學的根本方針和宗旨是實現“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,即所謂“五教”之目。學習方法上應遵循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”五個步驟。他要求在個人修養方面做到:“言忠信,行篤敬,懲憤窒欲,遷善改過?!痹跒槿颂幨路矫?,他要求:“正其誼,不得其利,明其道,不計其功”??傊?,白鹿洞書院院規對教學目的、知識、道德、生活、方法都作了具體的規定。這是為培養封建統治階級人才所制定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法規,也是歷代書院所遵循的一個楷模。歷代書院之所以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為本階級服務的優秀人才,與書院的嚴格的院規不無直接關系。
朱熹對書院的另一個貢獻是他開會講制度之先河,這是書院區別于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。朱熹在公務之余,總要親臨書院為生徒們講課。同時他又很注意與不同學派之間的交流,請一些著名學者到書院講學,這就形成了“會講”。當人們濟濟一堂,聽取來自各個學派的各種宏論時,隨取隨足,相互促進,既可以從中解難問惑,由此也可得到自我完善。
朱熹一生有幾次重要的會講活動。其中,朱熹與陸九淵之間的“鵝湖寺之會”與白鹿洞會講在書院發展史上更有深遠意義。1181年,朱熹請與自己不同觀點的“心學”代表人物陸九淵,到白鹿洞書院講學,課題是《論語》中的一章: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”。www.kxcnck.top陸九淵在講學中,批評科舉制度是讀圣賢書卻與圣人相違背,這種切中時弊的說法,使“聽者莫不竦然動心”,耳目為之一新。朱熹對此深表感謝,并且刻石為記。這兩次會講被學術界傳為佳話,對后世有著較大的影響。
會講制度又使書院的影響超出了自身的范圍。如明朝的思想家王艮父子,在書院講學,聽講者除有書院的生徒外,還有農民、樵夫、陶匠,有的人聽后頗有心得,干脆放棄原來的工作投身書院求學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書院在招生對象上是與孔子私學的“有教無類”一脈相承的。生徒自由擇師、自由爭論,構成了書院與私學的另一個重要特點。
以上就是有關《朱熹與白鹿洞書院的故事》全部資料分享,文章內容由百花閱讀收集整理,僅供朋友們參考閱讀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。(文章配圖來自網絡)
文章鏈接:http://www.kxcnck.top/post-7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