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以毀譽累其身,不以寵辱更其守——范仲淹故事
范仲淹(989年10月1日-1052年6月19日 ),字希文。祖籍邠州,后移居蘇州吳縣。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學家。
慶歷三年(1043年),范仲淹被任命為參知政事(副宰相)。一天,宋仁宗在天章閣召見宰輔討論興革大事。范仲淹先后奏上《答手詔條陳十事》和《進行所陳十事》。他主張必須改革,認為“變則通,通則治”,并提出十點主張。這十事是明黜陟、抑僥幸、精貢舉、擇長官、均公田、厚農桑、修武備、減徭役、覃恩信和重命令。其核心是整頓吏治。整頓吏治要從選擇州縣長官開始,要選賢與能。賢者在位,能者在政,就可以救國救民。因而對現有官吏要嚴格考績,淘汰“非才、貪濁、老懦者”,提拔一批有作為的人。范仲淹的主張被仁宗采納,并于慶歷三年至四年間先后下詔頒行,這就是有名的“慶歷新政”。
新政頒行后,范仲淹日夜謀慮,盼望政治清明,天下太平。但是,那些被罷免的官吏,因蔭子范圍縮小失去蔭官機會的人,靠請托拉關系的僥幸者等,他們心存怨恨,詆毀新政。新政在許多公卿的反對下夭折了。范仲淹再次橫遭誹謗與排擠,在朝廷已無法施展其抱負,于是要求免除參知政事的職務,去邊疆“分國憂于千里之外”。在以后謫居地方的日子里,仍然念念不忘興利除弊,不斷上書闡述古今治亂之道。他這種“不以毀譽累其身,不以寵辱更其守”的精神令人敬佩。
滕宗諒是范仲淹的贄友,在其被謫于岳州時,修復了岳陽樓。應滕宗諒之邀,范仲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——《岳陽樓記》。他先寫洞庭“滿目蕭然”的景色,使“遷客騷人”,“感極而悲”。又寫“春和景明”的洞庭美景,使人“寵辱皆忘”,表達了他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與抱負。www.kxcnck.top最后兩句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,是范仲淹留給后世的千古名言,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崇高人格的體現。
他的憂國憂民還表現在愛惜人才上。他認為“得人則治,失人則亂”,缺乏人才是國家最大的憂患。因而把興學育人擺在一個重要地位。他走到哪里,就在哪里興辦學校。他在蘇州時,曾在臥龍街南頭購置一片土地,準備建宅居住。陰陽先生說:在這里建宅“必踵生公卿”!他聽罷表示:“我一家在此獨享富貴,哪比得上有志之士在此讀書受教育”,遂在這塊土地上改建學校,并請著名學者胡瑗在此執教,不久蘇州府學名冠東南,成為著名的學府。他一生以薦賢育人為樂事,在他生命垂危之時,仍然念念不忘“尊崇賢良,裁抑僥倖”。在臨終的《遺表》中關心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,絲毫沒有提及個人和家庭的要求。他的好友韓琦稱贊他是“前不愧于古人,后可師于來哲”的人,是位可敬可佩的人。
綜上所述,我們不難發現,在封建社會,在對現實提出改革的設想,在對未來進行新的設計,或寄予美好的期望時,進步思想家總是肩負著歷史的使命。他們往往從“公”字觀念出發,以“天下”的整體來體現自己的憂患意識,憂樂以天下為根本,興亡以天下為責任。當然,他們所說的天下,還不是人民大眾的天下,這是他們的局限性。我們應當繼承這一份優秀的歷史遺產,把這種“以天下為己任”的思想在新的時期發揚光大。
以上就是有關《不以毀譽累其身,不以寵辱更其守——范仲淹的故事》的全部資料分享,文章內容由百花閱讀收集整理,僅供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閱讀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。(文章配圖來自網絡)
文章鏈接:http://www.kxcnck.top/post-7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