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龍的種類、恐龍的滅絕以及恐龍圖片欣賞
恐龍是怎么滅絕的?恐龍的種類有哪些?“恐龍”一詞在西方指恐蜥(恐怖的蜥蜴),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“恐竜”,后來流行于中國。古希臘語蜥蜴(Saurosc),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。根據我國古生物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給出的定義,恐龍指的是三角龍(鳥臀目)和現代鳥類(蜥臀目)最近的共同祖先的其全部后代,除鳥類外已經全部滅絕。那么,恐龍的種類有哪些呢?恐龍又是怎么滅絕的?在此,百花閱讀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。
一、恐龍的種類
1、霸王龍
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,史上最龐大的陸地肉食性動物之一,最著名的食肉恐龍,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,體長11.5~14.6米,最大順彎體長15.3米,平均臀部高度4.3米,最大臀膏5.2米,最高6米(從地面至頭部),平均體重8噸,最重14.86噸,頭部長度1.2~1.55米,咬合力有史以來居陸地生物第一,可達120000牛頓左右,生存于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,是白堊紀~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后的非鳥類恐龍種類之一。
2、翼手龍
翼手龍侏羅紀晚期的翼龍類,短尾,頭長,中間一些種體型大小如麻雀,另外一些可大到像鷹一樣,兩翼開展可達30~70厘米,以昆蟲為食,有些可能覓食魚類,在分類上并不真正屬于恐龍,而只是恐龍的近親,并且有“不存在”這種稱呼。翼龍類是唯一發展呈具有強勁飛行能力的爬行動物,如鳥類一樣的展翅飛翔于天空,追逐和捕食獵物。
3、三角龍
三角龍化石發現于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,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,和暴龍生活在一個時期、同一個地方,最晚出現的植食恐龍之一,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,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,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,且根據新近發現的化石表明,霸王龍與三角龍確實會發生打斗。
4、梁龍
梁龍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,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·溫德爾·威利斯頓所發現,生活于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,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,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,體重約10噸左右,鼻孔位于眼睛之上,脖子無法抬高,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面積的。
5、腕龍
腕龍屬于蜥腳下目,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,身體結構像長頸鹿,有著長前肢,頸部高舉,有個長脖子、小腦袋和一條短粗的尾巴,走路時四腳著地,前腿比后腿長,每只腳有五個腳趾頭,每只前腳中的一個腳趾和每只后腳中的三個腳趾上有爪子,牙平直而鋒利,鼻孔長在頭頂上,成群居住并且一塊外出,生小恐龍時不做窩,而是一邊走一邊生,于是這些恐龍蛋就形成了長長的一條線,不照看自己的孩子,吃東西時不咀嚼就將食物整塊吞下。
6、劍龍
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,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,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,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御掠食者的攻擊,大約12公尺長和3.5公尺高,重達6噸,居住在平原上,并以群體游牧的方式和其它(如梁龍)等食草動物一同生活。
7、迷惑龍
迷惑龍可能重量達26噸,而大約體長21~23米,脖子6米長,實際上比體軀還長,尾巴大約長達9米,站立到臀部大約4.5米高,而它身體后半部比肩部高,但當它以后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,真像是高聳入云,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,并可能成群結隊而行,生存年代為侏羅紀晚期。
8、蛇頸龍
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,屬調孔亞綱鰭龍目,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,個體較大,且長頸,因以得名,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,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,白堊紀末滅絕,體型碩大無比,是海洋中的霸王,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。
9、異特龍
異特龍又名躍龍或異龍,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,是種中型的二足、掠食性恐龍,身長7~9米,最大9.7米,體重1.5~2噸,最重3.6噸,生存于晚侏羅紀,于1億5500萬年前到1億3500萬年前,自從在1877年被奧塞內爾·查利斯·馬什命名以來,已有許多的可能種被歸類于異特龍屬,但只有少數被認為是有效種。
二、最大的恐龍
最大的恐龍是什么易碎雙腔龍。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易碎雙腔龍最大個體可達60~80米長,臀高10米,頭高14~15米之間,體重最重220噸,即使易碎雙腔龍的最小估計值亦比其他蜥腳下目更為巨大,如超龍32.5米、腕龍科的波塞東龍34米及泰坦巨龍類的阿根廷龍35米,因此易碎雙腔龍從體形上來講才是最大的恐龍,也是史上最大的動物。
三、恐龍的特征
1、體型特征
恐龍體型很大,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,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、早侏羅紀、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,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,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??铸埖捏w重估計值大多介于1到10噸之間,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,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。
2、覓食習性
恐龍的食性分為草食性恐龍和肉食性恐龍兩種,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們的身高,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,會用后肢站立,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,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。
3、斗爭習性
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是銳利的牙齒和爪子,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,因此常常單獨行動。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,鎖定獵物后蜂擁而上,并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。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“裝備”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,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、骨棒或骨釘,有時是有力的尾巴。如棒槌龍等。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,一旦受到威脅,就會集體堅守陣地并反擊。
4、繁殖習性
恐龍被歸屬在爬行動物中,因而也被認為是卵生的動物,巢一般是泥巢或沙上的凹坑,有些恐龍將巢聚集在生育區,而某些特殊的種類會年復一年地回到相同的筑巢地點繁殖,有些雌恐龍產完蛋后便一走了之,讓卵自己孵化,而有些雌恐龍會留在巢邊,以保護卵和剛孵出的小恐龍??铸埡苡锌赡芟翊蠖鄶跌B類和爬行類動物一樣,擁有一個單排口泄殖腔,為糞、尿與生殖細胞共同排出的地方。
四、恐龍的滅絕
1、隕石撞擊說
在有關恐龍滅絕的解謎中隕石撞擊說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,此說法認為在距今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公里,體積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小的小行星從天而降,在地球上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,讓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的灰塵,極地冰雪融化、植物毀滅。小行星還撞破了地殼,然后是地球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大地震,撞擊使熔漿被拋到數千米的高空,繼而是長達幾十天的流火現象,高溫也許不是最致命的。數以千萬噸的灰塵、有毒物質在隨后的一個月內遍及全球。在以后的數月乃至數年里,天空上依然煙塵滾滾、烏云密布,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氣候變冷,恐龍無法適應這劇烈的環境變化,陸續大批死去。
2、氣候變遷說
恐龍的滅絕除了隕石撞擊說,還有科學家認為原因在于地球自身氣候的變化,這種觀點認為在距今6500萬年前,曾分隔北冰洋與其他大洋的堤岸突然決口,北冰洋外溢的冷水形成海洋冷流,海水溫度迅速下降大約攝氏20度,大陸上空的空氣因此變冷,水蒸氣含量迅速減少,陸地上普遍干旱,因恐龍無法適應這種環境,尤其是雄性個體的生殖系統遭到嚴重損壞,導致恐龍無法繁殖后代,最終恐龍滅絕。
3、大陸漂移說
地質學研究顯示,在恐龍生存的年代,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,即古陸塊,但由于地殼變化,這塊大陸在侏羅紀時期發生了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,引起環境和氣候的變化,最終導致恐龍滅絕。
4、火山爆發說
因為火山的爆發,二氧化碳氣體大量噴出,造成地球上急劇的溫室效應,大批植物死亡,與此同時,臭氧層破裂,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,造成恐龍和其他生物滅亡?;鹕絿姲l還可能導致白堊紀末期降下強烈的酸雨,使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被溶解,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有害物質,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,最后陸續死掉。
5、溫血動物說
隨著化石資源的不斷增多,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,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氣候,導致無法存活。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,就是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,就要消耗體能提高體溫,身體也就很快變得虛弱,如果天氣持續寒冷,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凍死。
以上就是有關恐龍的種類、恐龍的滅絕以及恐龍圖片大全的全部內容介紹,文章僅供參考,同時希望能夠幫助到有興趣的朋友們。(圖片來自網絡)
文章鏈接:http://www.kxcnck.top/post-174.html